资本涌入互联网+下的心理咨询行业被疫情“催熟”?
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秘书长杜洺君(图片源自网络)
这场疫情,改变了心理学人的主要工作形式
也提升了人们对心理学行业的关注
亲子关系冲突,主要是围绕孩子学习的问题
人际关系冲突,重点指情感、婚姻、婚外情等
各类轻度的神经功能症,失眠、焦虑、抑郁等
职场关系问题,如裁员、沟通、经济困难等
蒋平会长催眠治疗中(图片源自网络)
问题万变不离其宗,但人们获取服务的方式正在变化。由于疫情期间受居家隔离、封村封路等因素影响,网络心理咨询悄然成为常态。以互联网心理服务平壹点灵为例,其针对疫情发起的“微光行动”已累计援助69757人,服务时长达21704小时。
杭州一家做AI心理健康交互的公司创始人则表示,疫情发生其公司旗下的AI心理咨询APP流量暴涨150%。
沉默近20年的行业迎来高光时刻
疫情就像催化剂,刺激着大众对心理服务的感官度,也引爆了投资者对这一行业的关注。
几周前,从事精神心理服务的互联网平台“好心情”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,壹点灵副总裁王丁也透露,今年以来,壹点灵已经见了七八波的投资公司,正在准备B轮融资。
以上种种来看,沉默了近20年的心理服务行业也算迎来高光时刻。
高光下的行业难题
2002年起,全国统一的职业鉴定考试正式开启,也就是常说的“国家二/三级心理咨询师”的考试。
但直到6年后,心理咨询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,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的半年内涌现出了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各种心理疾病,也正是这次机会,让不少人知道了心理学、危机干预、心理咨询这些概念。
然而直到现在,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认知仍然停留在“聊天”上,既不认可心理咨询产生的效果,更没有花钱去购买心理服务的意愿。
据调查显示,整个中国愿意了解心理学、并为心理服务付费的人可能只有400万,相比之下,中国仅各种精神疾病患者就高达1600万,这还不包括症状问题比较轻的常见心理问题。
再者,即便愿意消费,心理咨询在中国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“奢侈品”——心理咨询的平均单价在400元左右,而通常心理咨询的设置以周为单位。
也就是说,如果人们要想做心理咨询,就意味着每个月在心理咨询上的花费在1600元上下,而根据统计局数据,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是2561元。
需求方面的另一个巨大问题是,大众媒体、影视剧过度拔高甚至妖魔化了心理咨询的作用,从而导致公众对心理咨询期待值与实际模样之间,出现了巨大鸿沟。
供给侧方面,国内心理服务则长期处于鱼龙混杂的状态。
资本、互联网+热潮下的行业机遇
当前国内心理服务存在几大难点:
一是服务供给缺口很大。一方面,心理服务需求量巨大,而专业人员、专业机构、专门经费十分缺乏;另一方面,目前心理咨询成本很高,缺乏普惠式的产品支撑,导致大多数群众难以获取心理服务。
二是服务方式不够完善。目前的心理服务绝大多数以传统心理咨询为主,与群众忌讳暴露心理问题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积累相冲突,特别是很多群众不愿在日常生活、工作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,导致心理咨询室等心理服务载体流于形式。
所以,尽管发展势头明显,但国内心理咨询行业还未形成成熟的咨询体系和服务形式,迎来了发展机遇的心理咨询行业能否被疫情“催熟”?尚需时间考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