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分钟解析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心理战

弗洛伊德和荣格

这两位心理学泰斗各自创立的学说
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深远
他们之间的私人关系
也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

图片.png

1、从惺惺相惜到分道扬镳

他们是一个奇怪的组合,一个相排斥的混合体,一个多舛的同盟。

然而,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和卡尔·荣格的初次相见却是一件令人欢乐的事,从此开启了长达6年的交往,这段伙伴关系在心理分析学的历史上无疑既是收获、亲密的,又是扭曲、怪诞的。两人结识的第一年年末,只互通了十封信,就果断而迅速地表达了彼此怀有的热切的期望。

荣格将弗洛伊德视为他遇见的第一个真正举足轻重的人物——他上下求索,最终找到了可以依赖的良师和精神向导。同样,弗洛伊德也被荣格深深触动。荣格完美无缺,是传递衣钵的不二人选,能在他辞世之后领导心理分析运动,而在此之前,他从未奢望能够发现这样的人。苦苦寻找,弗洛伊德最终找到了一个将会仰慕他、肯定他、可以依赖的顺从的孩子。

弗洛伊德把自己比作摩西,把荣格比作书亚——“消失在我自己无法看到的乐土”。这是高度的赞赏,也是巨大的压力。

图片.png

1908年,两人去参加精神分析大会并取得了成功,此后他们开始花大量时间分析对方的梦境。也就是在这段时间,弗洛伊德与荣格之间的关系打破了平衡,变为“父子关系”,而更为微妙的是,弗洛伊德是俄狄浦斯情结学说的创始人,按照他的学说,儿子在潜意识层面有想杀死父亲的想法,而他却把他们的关系比喻成父子,这似乎有某种不言而喻的暗示。

弗洛伊德曾两次在荣格面前晕倒,一次是在1909年他们赴美国演讲前夕,荣格大谈考古挖掘中发现的尸体;第二次是在1910年慕尼黑的一次会议上,荣格讨论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把父亲的名字从纪念碑上抹去——弗洛伊德将这些视为荣格隐藏着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,他把这个理解为为荣格的弑父动机,而这个父,就是弗洛伊德自己。

两人的关系不久就瓦解了,并不是因为他们奇怪的关系,也不是他们互相厌恶对方(尽管他们确实互相厌恶),而是因为想法分歧。

2、浅析两人思想分歧始末

1900年,44岁的弗洛伊德出版《梦的解析》一书,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建立。这一年,荣格还是个刚从学校毕业的风华正茂的25岁青年。两年后,荣格赴巴黎研究心理学。在导师的推荐下,荣格阅读了《梦的解析》全书。

图片.png

1903年,荣格重读《梦的解析》。这一次,他惊喜地发现,自己所做的研究与弗洛伊德著作中的理论有契合之处。例如他在“语词联想”测验中观察到的压抑“机制”,恰好能被弗洛伊德的研究所解释。遇见相似的灵魂令荣格兴奋而坚定地站到了弗洛伊德的阵营。

1906年3月,荣格开始给他的偶像弗洛伊德写信,当时处于被冷落境地的弗洛伊德对荣格的示好格外欣喜,也很欣赏他的才华。两人频繁通信交流,友情持续升温。

图片.png

1907年,弗洛伊德正式邀请“粉丝”荣格到维也纳的家中作客。同年,热情、激动的荣格抵达维也纳,酣畅淋漓地和偶像交谈了整整13个小时,仍觉意犹未尽。

两个人既是一对彼此赏识的天才,也是并肩战斗的战友,一面扶持着开辟研究疆土,一面共同抵御外界的质疑和批判。在一封写给荣格的信中,弗洛伊德亲切地称他为精神分析王国的“王储”,并称荣格是他的“长子”。

在交往密切的6年中,他们一道参与的重要时刻愈来愈多

1908年,弗洛伊德主持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,会议期间决定创办一个心理分析学的会刊《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研究年鉴》,荣格被指定担任主编;
1909年,弗洛伊德和荣格同时应邀去美国讲学,在船上共度7周的旅程,他们在美国的演讲受到热烈欢迎;
1910年,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正式成立,由于弗洛伊德的再三坚持,荣格当选为协会的第一任主席……

图片.png

然而两个人的分歧也开始渐渐凸显出来。

弗洛伊德希望找一个可以帮助他拓展思想体系、促进其实际应用的“信徒”;而荣格却希望自己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思想家,“无论何种追随关系都令他无所适从”。

图片.png


两个人对潜意识的看法不同,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一座垃圾场,堆放着人们不承认或者看不见的欲望,只有性欲是人的前进驱动力,人本能地追求快乐。而荣格则认为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。个人潜意识容纳了人们压抑的心理内容与遗忘的记忆,而集体潜意识包含了人类的心灵与命运,人可以从中获得远古的智慧。

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,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,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,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。性欲只是人的众多情结之一,最终导向的不是快乐而是人的自我成长。而且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。荣格认为,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。可以说,两人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有着原则性分歧。

图片.png


1910年和1912年间,因“弑父情结”弗洛伊德被荣格气昏2次。

除了这些,最终导致两个人分道扬镳的,还有两个女人的缘故。

图片.png

一个是萨宾娜·施皮尔赖因。她是荣格的病人,曾患歇斯底里症,荣格在诊治她时与她发生了微妙的情感,还安排她在住院期间担任自己的助手。后来萨宾娜康复出院,进入医学院读书,并与荣格成为情人。萨宾娜自身在精神病学方面颇有天赋,研究成果出众。

荣格即将获得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位子时,因担心自己和患者的关系影响前途,便试图与萨宾娜和平分手。而当萨宾娜在一篇论文提出“死本能”概念时,恰好荣格和弗洛伊德都无比需要这个概念来解决“性欲为什么会受到普遍压抑”这一问题,荣格想与萨宾娜一道完成论文,遂与其重燃爱火。但考虑到研究观念,萨宾娜最终拜入弗洛伊德门下。这个女人的存在,让弗洛伊德与荣格生出不少嫌隙。

另一个女人则是弗洛伊德妻子的妹妹。当年两人彼此常为对方分析梦境,那时的弗洛伊德为一些梦境苦恼,而那些梦和他的妻子及年轻貌美的妻妹有关。荣格无意间知道了弗洛伊德与妻子、妻妹之间的“三角关系”,极其震惊。而弗洛伊德又拒绝告诉荣格更多事情,因为这会有损他的权威。后来,荣格对他人谈到,这件事也造成了他和弗洛伊德关系的恶化。

图片.png

1913年,因为理论差异和个人恩怨,两个人终于彻底断绝联系,分道扬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