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科学时代给课堂教学带来的3点启示老师该知道!
脑科学研究给教育带来的启示 脑科学在课堂一 让学生掌握大脑运作规律实现高效学习 如何拥有一个记忆力强的大脑? 老师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大脑有效记忆的方法,如联想、归纳、复述、讨论、首因-近因、多通道等,并在课堂上通过活动场景的设计,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。通过相互间的讨论,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;通过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,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。 教师不仅自己要了解和应用脑科学有关成果,还要向学生宣传这方面的知识,使学习更加科学、有效。 例如,老师要让学生知道“人脑终生都具可塑性”,而新奇性和挑战性是促使其生长的营养素,“学习与经验可以改变脑皮层的厚度与树突的结构”。 相反,简单乏味的学习内容,不求甚解的懒汉思维,会使大脑消极怠工并发生退化,“这是可塑性大脑的抗议,因为我们停止学新的东西,它就没有办法再去执行它最重要的东西——改变大脑了。” 学生在了解了脑科学的相关知识,就会为了让自己的大脑更聪明,去有意识无意识地摸索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,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有效性。 脑科学在课堂二 通过促进大脑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培育学生自主学习技巧 1 营造轻松和谐学习氛围,解放学生身心 2 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,解放学生的精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:“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,唯独从心里发出来,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。”平等的人格、平等的探索、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自主学习氛围的关键。 3 营造百花齐放的氛围,解放学生的嘴巴 陶行知先生还指出:“人像树木一样,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,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,应当是:立脚点上求平等,于出头处谋自由。”老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一视同仁,使学生能够勇于表达,大胆质疑。 4 授之以渔,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“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,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。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,怎样学便怎样教。教而不做,不能算是教;学而不做,不能算是学。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。在做上教的是先生,在做上学的是学生。”因此,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,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,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,做到“授之以渔”。如教会学生自己查阅资料,通过资料解决相关问题等。 脑科学在课堂三 通过情绪调节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情绪和情感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 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,它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。 脑科学研究表明,杏仁核控制和调节着人的情绪,情绪和情感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 由于大脑本能地偏好于快乐的记忆,所以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。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焦虑和压力之中,肾上腺就会分泌出一种压力激素——皮质醇,皮质醇长期停留在体内,会降低人的免疫功能,并且影响到记忆和思维的能力,对身体和学习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。 因此,老师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兴趣的导向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。 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,更要培养学生自我生成兴趣的能力,去形成和发展新的学习兴趣,感受学习的快乐。 如何培养学生感受学习快乐的能力? 脑科学研究证明:“个体努力追求自己真正快乐的状态,并不需要明确的外部奖励,许多因素都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,如渴望赞扬和认同等,但其中最有力的一种是理解时的喜悦感。脑对这种感觉有着明确的反应。 例如,在人们突然有一种‘我明白了’的感觉时,脑会突然产生一些神经联结,并察觉到所有信息之间的内部联系。这是一种最快乐的脑体验,至少在学习情境中如此,真可谓是一种‘心智的极度快感’。人一旦有这种体验,就会再想拥有。”